话说正阳门

发布时间:2011-03-01浏览次数:683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话说正阳门

        在天安门广场南端,北对毛主席纪念堂、南向前门大街的京城正门——正阳门,宏伟壮丽,古色古香。昔日北京前门火车站,就在正阳门东侧,南来北往的旅客,出站后映入眼帘的就是正阳门。因此,正阳门就成了昔日北京的标志。
        正阳门,俗称前门、前门楼子,是旧北京最高的建筑,楼高33米,通高42米,比天安门还高8.7米。正阳门前边的箭楼,通高38米,也比京都其它箭楼高。在正阳门和箭楼之间,有一个巨大的弧形瓮城,南北长108米,东西宽88.65米,是作为防御工事修建的。
        元朝修建大都时,正阳门称丽正门。明永乐十七年(1419年)“拓北京南城时”,只有城墙、城洞,没有城楼、箭楼。明正统元年十月(1436年)“修建京师九门楼”,于1439年竣工。从正阳门建城楼起,历经明、清两朝,除天子出祭巡狩外,正门终年不启,车马行人皆从左右侧门出入。
       作为京城九门之首的正阳门,传说颇多。据说过去每逢京城战事危急,兵士就在正阳门城楼的北边悬灯示警。若悬白灯一盏,表示敌军围城,形势危急;两盏灯则表示短兵相接,战斗激烈;三盏灯则表示敌众我寡,危在旦夕。明末李闯王兵临城下时,正阳门城楼悬挂白灯三盏,促使崇祯皇帝逃出皇宫,到景山上吊身亡,结束了明朝历史。
明、清两朝,每逢皇帝去天坛祭天,去先农坛演耕,正阳门启开正门,龙车从此经过。正阳门不仅比别处建筑规模宏大壮丽,而且同其他城门上书写的“门”字也不一样。别处的“门”字儿,最后一笔是一竖一钩儿,唯有正阳门的“门”字儿不带钩儿。为此,笔者实地考察,仔细观看南北两个城楼上正阳门的题字,确实“门”字儿最后一笔没有钩,而是直直的一竖。
      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?原来皇帝认为自己是天下之主,乃真龙天子下凡,乘龙车过正阳门,门字若有钩儿,岂不将龙须钩住,不吉祥,因此书写正阳门的“门”字时,免去下边的钩儿。这样,皇帝出祭、巡狩方觉心里踏实。
       当我们走近正阳门时,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城门上那一排排黄色的门钉子。这些金黄的门钉排列整齐,被称为“红门金钉”。
       门钉的直径为12.3厘米。使用门钉的大小和数量都有严格规定,皇家是最高的门第,两扇门共有门钉162个(恭王府上的门钉为竖九横七,两扇门共有门钉126个)。
这门钉既不是金的,也不是铜的,而是用木料旋成的,用铁钉固定在大门上,然后漆以金粉,就是我们现在所见的“红门金钉”。
       正阳门正门只能皇帝从此经过,官员百姓等进城只能走正门左右的两个城门洞,左右二门是“向夕即闭”。三更左右开城门,官员入朝,百姓赶早进城也就随之而入,俗称为“赶夜城”和“到赶城”。
       这城洞里还有一段佳话:户部尚书翁同龢爱好养鹤。有一次鹤丢失,他很着急,想到前门门洞是个人来人往之处,便书写“访鹤”二字贴在门洞墙上。第二天其字不翼而飞,再贴又被人揭去。原来翁同龢书法上乘,因此有人乘机将门洞之字揭去,作为传家墨宝。此事在京城一时传为佳话。
      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庚子,八国联军入侵北京,正阳门城楼和箭楼毁于大火,只剩下城楼底座及门洞。去西安逃难的慈禧和光绪一行,在1902年1月初返回京城时,劫后的正阳门还未曾修复,为迎慈禧、光绪帝“庚子回銮”,不得不采取应急措施。于是令京都厂商先搭席棚,再披上五色绸绫,装扮成箭楼的模样,以备皇太后、皇帝驾到观瞻。至今尚存的历史照片上,还有棚匠人等在城楼底座上搭起的彩牌楼。事后,朝廷下旨在全国征集白银30余万两,重修正阳门和箭楼。我们今天所见的就是修复后的正阳门和前门箭楼。
      在正阳门瓮城里,坐北朝南各有黄琉璃筒瓦庙宇一座,东是观音庙,西为关帝庙,俗称老爷庙,是明代天启年间兴建的,香火颇盛。
      明清两代,北京关帝庙有100多处,但正阳门的关帝庙居首位,因为明清皇帝每次出入正阳门都要下马“祭祀关帝”,祈求老爷显圣,以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。每逢农历初一、十五,还要派人来关帝庙办官祭。庙中存有清嘉庆年铸造的青龙偃月刀和明代旧物。
      关帝即是《三国演义》中的关羽。清朝非常推崇关老爷,因为清朝祖先在兴兵打仗时,从《三国演义》中吸取战略战术,打了不少胜仗。清朝建立后,封关羽为“协天大帝关圣帝君”,作为清朝的护国尊神。
      在关帝庙前原有一匹巍然独立的白石马,天长日久,石马下半截被泥土所没。在1900年前,凡来关帝庙前来烧香的人,都在马前逗留片刻。凡骑马、驴、骡来焚香的人,都登在石马的马背上,日久年深,白马变成了黑马,1900年以后就遗失了。原京都九门都有一古迹闻名,如宣武土丘、崇文铁龟、德胜石碣等,正阳门则以石马闻名。
自元大都以来,正阳门无论名称和环境都有很大的变迁。元大都时,京城的南城墙位置在近日东西长安街一线。明代建都北京后,为建皇宫,将南城墙往南推出一里之遥,重建南城墙,修后将原来南城门丽正门改称正阳门,意即维护封建统治地位。古时认为“日者众阳之宗”、“君人之象”,正阳即指皇帝,正阳门表示皇帝所居京城之国门。
正阳门城楼和箭楼,曾几次失火被毁。清乾隆年间、道光和光绪年间多次修缮。1915年为改善内外城之间的交通情况,由当时民国的内务总长兼北京市政府督办朱启钤主持,并委托德国人罗斯凯格尔设计改建正阳门工程,拆除瓮城(也叫月城),增添了正阳门两侧南北新墙两座,厚3米,在正阳门左右各开两座门洞,宽9米,高8米,还分别安装了带滑轨的钢门。在改建中,把关帝庙、观音庙及一对石狮保留下来了。全部工程用了半年时间。
      解放后,为了便于交通,又将正阳门两边的门洞拆除,改为宽阔的豁口,后来又拆除城墙。60年代兴建地铁时,又将两座庙宇拆除,一对大石狮向北移动,基本形成今天正阳门的格局。
     从1949年起,政府多次对城楼和箭楼进行过修缮。1979年正阳门和箭楼被北京市列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。1988年1月,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